2010-9-07 23:19 作者:游婉琪
【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】《科學月刊》創刊40週年,將今年訂為科普閱讀年,9月14日起,《科學月刊》將於北中南東舉辦5場「科普書閱讀研習營」,希望培訓千名科普書籍伴讀員,散播科普閱讀的種子到全台灣。
普及科學 星座別盡信
《科學月刊》創辦人林孝信表示,一般人離開學校之後,鮮少有機會接觸科學知識。日前落幕的第8屆全國教育會議,並未將科普教育列入議程,林孝信認為,社會普遍認為民眾科學素養已足夠,但從報章雜誌經常報導,影歌星因為屬於某些星座容易婚變,顯示台灣民眾科學知識仍需再教育。
以星座為例,林孝信表示,人們看見天上的星星,想像成雙子、金牛等畫面,但其實這些星星彼此並不相干,散落在宇宙遙遠的距離。如果單從形狀聯想將星星們歸列成不同星座,林孝信表示,5千年後隨著星球運轉,星座形狀也會不同,何來科學根據?
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助技師曾耀寰表示,古人透過觀星編織不同神話,現代人如果太迷信,將星座當成日常生活準則,決定自己今天該穿何種顏色衣服、出門先踏哪隻腳,那就太過可笑。
曾耀寰比喻,殺死螞蟻的方式很多,常見的作法是用手一隻隻捏死螞蟻。先前《科學月刊》舉辦上百場講座,有如四處噴灑螞蟻藥;即將舉辦的閱讀研習營,則希望螞蟻吃了特效藥後,能感染更多螞蟻。
探索未知 啟發好奇心
台師大圖書館館長陳昭珍表示,科普素養代表人類對世界的好奇心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她表示,台灣教育經常告訴學生:「答案就是這樣,不要管太多原因。」學生在科學領域成績拿高分,只是因為教科書有答案。離開書本後,卻對探索未知世界失去興趣。
陳昭珍認為,與其告訴學生似是而非的答案應付考試,科普教育更需要能將高深的原理轉換成為簡單語句的科學家導讀,從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。
北市圖加入推廣
根據北市圖統計,北市圖50多個服務據點共收藏560萬冊書籍,其中自然科學類書籍約46萬冊。民眾平均每年借閱962萬本書籍,僅有62萬屬於科普相關書籍,主要借閱族群落於41到50歲男性身上。
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洪世昌認為,圖書館除了提供民眾科普素材,也應舉辦活動。科普書閱讀研習營第一場率先於北市圖總館舉辦,洪世昌表示,目前已有150多位民眾報名,遠超出原本預期。
林孝信表示,課程將從介紹學員如何閱讀一本書、如何經營讀書會等一般性知識著手,進而教導民眾如何閱讀科普書籍。每場研習名額限定2百位,包含公私立學校科學教師、圖書館員或志工及對推廣科普閱讀有興趣的民眾皆可報名。
全國科普閱讀年網站:http://popsci.lib.ntnu.edu.tw。


新聞來源:http://www.lihpao.com/?action-viewnews-itemid-9958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生物 yoyo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